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中冶京誠洱海濕地公園項目
來源:中冶京誠
作者:中冶京誠
發布時間:2024年09月03日
8月24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系列報道:洱海治理從“一湖之治”到“生態之治”》,為十年來云南大理州洱海流域綜合治理的成效點贊。報道重點介紹了洱海發源地——洱源縣建設人工濕地、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成果。中冶京誠憑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園林景觀領域的技術優勢與豐富經驗,承擔了洱源縣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的設計工作,為高原明珠的燦然新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積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譽為大理的“母親湖”。近十年來,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當地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轉變,走出了一條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
洱源縣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涉及6個鄉鎮,其中濕地公園建設總面積13165畝,分為西湖、東湖、茈碧湖、羅時江、彌茨河、鳳羽河六大片區,著力推進濕地及緩沖帶恢復、濕地提質增效、管理能力建設三大工程,以科技賦能生態綜合治理,以生態振興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洱源濕地是洱海上游的重要補給水源和生態屏障,貢獻了洱海一半以上的地表徑流水,是洱海流域治理的源頭環節。
中冶京誠設計團隊圍繞濕地“建-運-管”一體化目標,與項目其他承建單位共同開展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創新采用水過濾、水循環、人工濕地設計等工藝,有效削減了水體負荷,提升濕地凈化涵養能力和可持續利用價值,在庫塘、淺灘、林帶、沼澤、島嶼、鳥類棲息地等多種濕地建設中屢建奇功。
鄧北橋濕地、團山濕地庫塘等濕地修復采用生態水處理工藝、分層填筑生態濾料工藝,解決了多年的面源污染頑疾,重現了昔日萬畝荷花的盛景。洱源濕地成為眾多鳥類的棲息地,并首次監測到黑頸長尾雉、東方白鸛、黑鸛、彩鹮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
在科學治理水體的基礎上,項目進一步通過庫塘規整修繕、生態巡護綠道建設等配套基礎設施工程鞏固“清水入湖”體系。在當地實施的“山水項目”中,三條入洱河流水質大幅改善,從四類提升至二、三類。得益于洱源縣的“源頭活水”,洱海水質連續三年被國家生態環境部評定為“優”。
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造就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油畫洱源”,更帶動了特色農業和旅游業蓬勃發展,為居民致富增收和鄉村振興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實現了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相融合的目標。
海菜花是一種珍稀瀕危的水生食藥用植物,被視為水質指示生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二十多年前,洱海曾因水質下降爆發過幾次大規模藍藻,海菜花在洱海難覓蹤跡。在確保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的基礎上,項目深入探索“以濕養濕”的濕地自養模式,協助當地建設研究基地、科技小院,選定木瓜和海菜兩種本地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種植生態產業。
小小海菜花,大大致富經,既有“顏值”,更有“價值”。如今的濕地清水潺潺,連片潔白的海菜花在水面綻放,倒映著天光云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一車車捆扎好的海菜花銷往遍布大理的白族風味飯店,成為游客必嘗的一道特色菜肴,旅游旺季到來時甚至供不應求。海菜花屬于沉水植物,寬闊的葉片具有吸附作用,進一步緩解了水體富營養化,能夠廣泛應用于濕地水質凈化。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冶京誠設計團隊還著眼于改善人居品質,將綠化景觀、健身步道等統籌納入鄉村建設。隨著居住環境的改善,濕地周邊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清晨巡護步道上的健走團、傍晚鄧北橋濕地的廣場舞、充滿煙火氣的河畔小夜市,無不煥發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趣。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通過項目實施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洱源——這片風光旖旎的天賜寶地,走出了一條“治污保護生態,生態反哺發展”的新路,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中冶京誠洱源縣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以多維度精細化設計引領生態治理實踐,推動生態經濟共建共享,協助當地將優良的生態環境轉化為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展現了央企擔當與為民情懷,貢獻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杰出案例。